企業文化
/ Culture
回憶《鹽場雜志》《鹽場大眾》的 創刊和出版
時間:
2021-11-22
瀏覽次數:

潘桂生

?

《鹽場雜志》和《鹽場大眾》是解放戰爭期間,中共淮北鹽特委創辦的報刊。作為特委機關的喉舌,深受鹽場廣大干部群眾喜愛。三年解放戰爭中大部分時間,我在鹽場領導機關工作,而且一半時間是在特委宣傳部任職,對《鹽場雜志》和《鹽場大眾》從創刊到出版發行等工作,都曾參予過?,F在,時間雖已越過四十多年,但這段經歷,迄今仍記憶猶新。

(一)

1946年底,中共淮北鹽特委組建后,為了充分發動群眾堅持敵后斗爭,發展鹽業生產和運銷工作,從財力物力上積極支援解放戰爭,確保華東地區的軍需民食,特委從建立時起,就十分重視黨對廣大群眾的思想教育和發動工作。首先擴充原有的宣傳工作組,成立宣傳工作隊,以加強群眾性的文化宣傳活動。不久,考慮到鹽場地處海濱,遼闊分散,遠離上級領導機關,對上級的指示、工作布置、時事新聞、內部工作經驗交流等傳遞相當遲緩,有必要創辦自己的報刊,以充實干部、群眾的精神食糧。但是由于當時干部少,特別是缺少專業辦報刊的人才,而且特委領導機關經常處于不安定的游擊狀態,因而自己辦報刊的愿望遲遲未能實現。

1947年8月,蘇北區黨委決定,將鹽阜鹽務局撤并,其黨政統歸淮北鹽特委和淮北鹽務局領導。其時,特委深感地區更加遼闊分散,交通又不便,要搞好鹽阜局歸并后的鹽場工作必須迅速將自己的報刊辦起來。

原鹽阜鹽務局負責人之一的朱士俊同志,曾于抗戰初期在皖中敵后根據地做過五年多的新聞工作,在戰鼓報、大江報、武裝報先后任過編輯、記者,有豐富的辦報經驗和新聞專長。于是,特委就向上級組織建議,將朱士俊同志調來參加特委兼任宣傳部長,同時請求上級批準創辦《鹽場雜志》和《鹽場大眾》報。特委的建議和請求均獲上級批準。朱士俊到任后,特委首先作出了關于出版《鹽場雜志》的決定,并積極著手籌備創刊。特委根據當時人力物力條件,決定分兩步走,待《鹽場雜志》出版發行取得經驗后,再創辦《鹽場大眾》報。

刊物采用鉛印,不但其機器設備價格昂貴,且不易購買,特委決定因陋就簡,采用石印,并派譚兆林同志去東坎聯系,從一家姓王的私營印刷所買來兩塊石印板和其它器材,并聘來了店主人老王同志負責印刷工作,特委還選調干部擔任編輯、記者,邊學邊干,朱士俊同志兼任主編。9月份特委要我一面負責宣工隊工作,一面兼任雜志的編輯通訊工作,接著又調張德然和項飛同志,讓我和張共同負責編采通工作,項飛同志搞繕寫,譚兆林和老王同志搞印刷發行工作?!尔}場雜志》第一期創刊號終于在1948年元旦與讀者見面了。

《鹽場雜志》為月刊,出版了兩期之后,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礎,為盡快地把廣大干群久盼的《鹽場大眾》報也創辦起來,特委調來了張范、施光蘭、王醒明等同志,連同辦雜志的幾位同志一起,組成統一的班子,分成編采通、繕寫校對和印刷發行3個小組,每組只有3個人,仍由朱士俊同志統一兼管。經過全體工作人員的通力合作,創辦《鹽場大眾》報的籌備工作基本就緒,特委要求在1948年“五一”節與讀者見面。其時,我鹽警部隊、武工隊配合十二縱主力部隊正積極準備于四月初攻打陳家港,特委又改變了原于“五一”節出刊《鹽場大眾》報的意圖,決定在陳家港解放前夕出刊。為重新獲得解放的陳家港人民獻上一份厚禮。于是我們日以繼夜地采訪、編輯、繕寫、校對、印刷,終于趕在1948年4月5日《鹽場大眾》報創刊出版了。在報紙出刊的當晚,進攻陳家港的戰斗打響了, 4月6日晨,敵人在我軍三路包抄下,愴惶逃竄。陳家港又一次獲得解放,《鹽場大眾》報也在4月5日與陳家港人民見面了,真是雙喜臨門!

(二)

《鹽場雜志》是指導性理論刊物,以鹽場干部為主要對象,重點是刊載對當時中心工作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文章;工作和學習經驗總結、學習心得;介紹鹽業生產和運銷方面的經驗和科學知識、政策法規等。輔之以形勢分析綜述和各方面的動態文章?!尔}場大眾》則是面向職工群眾和部隊戰士的通俗小報,以報道時事消息,介紹部隊和廣大群眾對敵斗爭、生產斗爭的活動和經驗為主,輔之以報道新人新事和群眾性的文娛演唱材料。

《鹽場大眾》從4月5日創刊到8月16日,共出刊20期,由于精簡節約運動的開展,特委決定????!尔}場雜志》從1948年初到鹽場全面解放前夕,共出版了7期?;春鹨坶_始后,為迎接全面解放,集中領導精力和干部力量,投入到即將解放的大片鹽場的接收準備工作中去,特委決定暫停出版。

這兩種報刊的出版發行時間雖然不算長,但這期間是淮北鹽場對敵斗爭關鍵性的一年。報刊記載了廣大干群和鹽警部隊在黨的領導下,頑強地堅持對敵斗爭和生產運銷等各方面的光輝業績。

報刊在宣傳報道方面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也是永載史冊的。就我和有關同志的回憶,報刊所發揮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圍繞中心任務,進行思想教育。報刊首先把宣傳毛澤東思想和黨的方針、政策放在第一位。如雜志第一期就刊載了陸定一同志的《怎樣才是從實際出發》、陳毅同志的《關于學習的意見》的文章,為了闡明《矛盾論》和《實踐論》的觀點和闡明黨的政策必須和本地區實際情況相結合的重大意義,杜李同志為《鹽場雜志》所寫的發刊詞《略論鹽場的特殊與一般》,更具體地指出當前鹽場在斗爭對象和依靠對象問題上存在的模糊觀念,把廣大鹽民團結在黨的周圍。舊的掌管、幫廩,也發揮了他們的生產技術專長。鹽場的灶聯會、鹽民保家隊,在得到宣傳教育之后,蓬勃發展和壯大起來,還培養了一大批土生土長,能廣泛聯系群眾的鹽民干部,這在對敵斗爭和各項工作上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大力宣傳形勢和武裝斗爭。這是當時報刊最突出的宣傳報道中心。1948年是我鹽場軍民與敵軍進行“拉鋸”斗爭最激烈的一年。報刊圍繞對敵斗爭這個中心,及時報道我鹽場軍民對敵斗爭的勝利消息,還不時發表了綜合性形勢講話。如4月15日第二期《鹽場大眾》報就發表了鹽場人民熱烈慶賀陳家港解放和從各個方面揭露敵人在敵占區犯下的滔天罪行。并以《算算勝利賬》為題報道我鹽警團半年戰果和慶功活動。以后,每期對全國各個戰場上解放軍進行大反攻各次戰役的輝煌戰果都及時宣傳報道,極大地鼓舞了人民。最后一次解放陳家港后,我們編采通人員深入到新收復區灌西鹽場采訪,把敵人在那里殺害鹽民的各種奇刑和數十種苛捐雜稅,在報紙上作了揭露,大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對敵人的仇恨和對共產黨、解放軍的愛戴。

第三、介紹產銷經驗、科學知識,表彰先進模范事跡,促進增產節約運動的深入發展。這同樣是當時報刊宣傳報道的重點和主要任務。因為當時領導上提出的口號就是要勞武結合,要以堅持對敵武裝斗爭來保衛和促進生產運銷及其他各項工作。在第一期《鹽場雜志》上就刊登了朱士俊同志深入到新灘鹽場,經過調查研究撰寫的關于如何搞好鹽業生產的通訊報道。這篇通訊,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了鹽業生產要與天斗與敵斗,掌握天時,利用對敵斗爭空隙,搶天時,搶時間,才能巧奪鹽斤。當時,在戰爭環境中,這篇通訊,對搞好產銷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在生產運銷第一線各級干部也經常不斷地向報刊投稿,介紹交流生產經驗,表彰好人好事。此外,還將如何觀測天時,如何制鹵之類的小常識寫成稿子在報刊上介紹。在增產節約運動中,報刊還大量報道群眾性的生產立功活動和勞動競賽活動中的新人新事。如當時新灘鹽場新生鄉發出倡議,保證完成全鄉年產原鹽23萬擔的任務外,力爭超產2萬擔。報紙在報道新生鄉這一倡議的同時,還發表了社論,號召廣大干群向他們學習,響應他們的倡議。此后,在全區掀起了勞動競賽和增產節約運動的新高潮。1948年共銷出食鹽200萬擔,達到了高產快銷的要求。銷出的食鹽除換回大量貨幣外,還換回了一批槍支彈藥、布匹機器和醫藥器材等軍需物資,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

(三)

在解放戰爭的年代里,鹽特委克服了特殊困難,創辦了一刊一報,具體經辦報刊的同志,經歷了幾多艱辛和困苦,灑下了幾多心血和汗水,確是令人難以忘懷。

我們清楚的記得,特委書記杜李同志,當時肩負著在強敵圍困條件下的武裝斗爭和生產斗爭的重任,還親自動筆為報刊撰寫發刊詞,號召全黨動員,辦好這一刊一報,闡明辦報刊的重要意義和指導思想。具體辦報刊人員,經過學習,大家都認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和光榮,所以能夠迎著困難上,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辦報刊,缺乏印刷技術和新聞工作業務知識,大家通力合作,分工不分家的同時,請宣傳部長朱士俊同志利用空隙時間輔導大家學習新聞業務;繕寫(因缺乏鉛印條件,報刊都石印出版)人員則由自己負責找來書畫樣本,苦練仿宋字和各種藝術字體。大家鉆研學習的勁頭,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

為了克服人手不足的困難,采取編采通合一,每個人既當編輯,又當記者,還聯系幾個鄉鎮、幾個部門,組織通訊網,兼做通聯工作。大家常常是白天深入下去,一面采訪,一面組織通訊員寫稿,晚上在豆油燈下編稿,繕寫。當時,鹽民和部隊戰士中絕大多數人是文盲,因此,稍有點文化的就作為通訊員的重點培養對象。通訊網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記者不足的困難。

由于戰爭環境,駐地頻頻轉移,辦報刊的同志常常肩挑人抬著兩塊笨重的石板行軍??槍懲臼旨氈?,一絲不茍,在印刷之前要反復校對,不能錯漏一個字,否則,出現錯漏,將前功盡棄。因為石印不同于鉛印,鉛印大樣出來以后發現錯漏還可以更改較正彌補,石印就大不一樣,發現錯漏,往往全盤返工重寫,因此,一期報紙、雜志寫出來,繕寫同志的手腕與腰,酸痛得難于言表。每期雜志二、三百份,每期報紙一千多份,全靠手工印刷,其勞累程度,可以想見。

在當時,報刊是靠自己發行,又沒有交通工具,而是組織交通員傳遞。為使基層干部和群眾能及時看到報刊、基層通訊員的稿件能及時收上來,交通員日夜兼程,風雨無阻。晴天騎自行車,雨天就靠兩條腿奔波。當時,我們就是這樣搞報刊發行工作的。

在鹽特委的領導下,《鹽場雜志》和《鹽場大眾》的創辦,為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作出了它的應有貢獻,同時也為黨培養、鍛煉和造就了一代新聞工作者。